聆听音响有无客观标准?

HiFi秀 | 2016-12-14

这个标题可能不十分正确,因为我们是聆听「音乐」music;至于「音响」,则是聆听音乐时的必要器材及操控工具。但这些年来,音响的地位早已凌驾音乐,每位音响迷都是「听音响」,听音响器材所发出来的声响。

无客观标准─喜欢就好

确实有不少人认为聆听音响并无客观的标准,你喜欢管机,他喜欢晶体机,我喜欢真空管+晶体管的混合机。有人偏爱小提琴的弦乐,所以很在意高音「油不油」、细不细?有人嗜好尺八及double bass,所以很在意低音能不能「出得来」、下得去?或是只爱听人声的CD片,高音及低音的表现还在其次,他要求中频的表现要有「肉声」、要饱满。

正因为没有客观标准,所以制造厂商上千,各式各样产品更是上万;各种不同的说法也比比皆是。正因为没有客观标准,所以就算是材质完全相同,只要标上「for audio─音响专用」几个字,就能多卖好几个钱。在一般人看来,听音响的行为有如吃安非他命般的「中毒」,当毒瘾袭来,所谓客观标准就完全不存在了。认为听音响并无客观标准的人,理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奉行者。我没见过西施,但想必婀娜多姿;若是体重七、八十公斤,状似孔龙妹,那大概也只能终年溪边浣纱,上不了龙床。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选美活动,而且年年举办。参赛美女都有自傲的身材,不谈内在修养如何,但她们的body上可不能有一点疤痕和赘肉。而你的情人眼里出的那位「西施」,可能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听过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奏吗?看过歌剧的实况演出吗?那绝对和在家里听音响大不相同。别会错意,我只说两者不同,并未表示音乐厅的现场表演一定优于在家里听音响,因本文要谈的主题与音乐厅的现场演奏无关。只是笔者希望音响迷能偶尔─例如每年两次─也能听听音乐厅的现场演奏,特别是制造商的老板,不要一辈子只窝在家里听音响,否则连音乐厅和戏剧院在哪都分不清楚。到底聆听音响有无客观的标准?认为听音响并无客观的标准的人,应该是受到了限制。可能的原因是:聆听空间太小、器材素质达不到水准、没什么音乐休养、很顽固、欠缺正确的音响知识、因年岁日增导致耳力退化、说话很客气…。

客观标准一直存在着

聆听音响当然有客观的标准,中文高传真、英文Hi-Fi,就是客观的标准,而且存活历史至少已有30年,人人皆知。纯粹以声音的表现阐明客观的标准,一点不困难。随便说说,至少应包括─1:宽广平直的频率响应;2:极低的噪音(应该是没有);3:透明的左右音场再现;4:透明的前后深度再现;5:透明的音场高度再现;6:不压缩的高动态…。请注意,这些条件应该是同时必需的,并非是单选题,也不是复选题。

上述几项客观标准还未扯上音质表现,都是从大方向看;试以「宽广平直的频率响应」做说明。你认为20Hz~20KHz很容易?对喇叭而言就非常困难,还不是普通的困难,甚至永远无法达成20Hz要求。将低音条件改成30Hz,还是困难重重。有些小尺寸、小单体喇叭,再生70Hz就已勉强,更别提频率低至50Hz、40Hz。如果你是这种小喇叭的用家,感想如何?是暗自懊恼、决心努力改进,还是也跟着别人认定「聆听音响并无客观的标准」?

当CD片的乐曲有40Hz低频,音响爱好者的audio system是不是也应该再生出来?否则你只还原85%,还不够Hi-Fi。当然,我们也可以牺牲低频,因为这确实困难;但我们也应该承认:这是我使用的器材还不够顶班,达不到Hi-Fi的要求,真正好的音响,绝对不是我家里这样。有些小喇叭号称能再生低频,听某些CD也虎虎生威。但将同片CD以大喇叭播放,却没什么强大低音。为何?因很多小喇叭在设计时故意增强70Hz~80Hz的频段,虽然不干净,但讨音响迷喜欢。反之大型喇叭响应较为平坦,70Hz~80Hz不去刻意增强;因为以大喇叭的想法,真正的低频要50Hz以下才算数。

在此举例说明检测方法,很简单,准备一张具有震音讯号的CD片及电平表。在安静环境下,先以200Hz播放,调至电平表显示75dB。然后频率向下移,大约120Hz时会升至77dB,100Hz升至79dB,80Hz时升至81dB;但60Hz会降至70dB,50Hz时更急速衰减,只剩下背景噪音读数。若测试结果类似上述这样,即表示此款喇叭响应不平直,尾端翘起;使用者虽听到肥厚的低音,但那是不干净、失真极高的低音。另一方面,70、80Hz左右段频率,更会因房间的驻波(standing wave)而产生隆隆声。

「有低音」与「有干净的低音」完全是两码子事。器材超级的好,聆听空间也不能逊色。30Hz的波长是11公尺,不容易吧?

在英文版音响刊物中,常有stereo image、sound stage等字眼出现,这与音场的宽度、深度有关。某些静电及铝带型平面喇叭,由于具有双向发音特性,因此厂商都会建议使用者在摆位时要稍稍远离背墙,最低要求是2公尺。如果音响迷的聆听空间小,喇叭必须紧靠背墙,甚至也紧贴侧墙,那不是全然放弃音场、深度?在此情况下,你听到的是混混的声音,而无法听到透明、清晰的声音。我曾经对某些人讲过一个千真万确的音响笑话─某英国音响制造商的股东们开会,讨论亚洲人当

中,台湾人、日本人、香港人,谁最容易受骗上当?─包括耳力差、崇尚进口品牌…。讨论、表决的结果是日本人。因为日本地窄人稠,故多数人居住空间极小,连著名的Stereo Sound杂志,其试听室亦不及6坪。喇叭摆位不仅贴背墙、贴侧墙,两只喇叭相离也不超过1公尺;因此接上任何其它器材做评论时,声音表现大致上都差不多。

某些喇叭是limiter─限制器,换用不同的前级、不同的后级,听起来常常都一样。国内有人曾言:音响扩大机20年都没进步;他以老机与新机相比,得到同样的声音。事实是:他的喇叭、他的聆听空间太差,声音都混淆在一起,因而大幅降低分辨解析能力。

有某消费者购买组装本公司Chorus前级,完成后很兴奋的打电话给我:梁先生,你的Chorus听起来和Cello Palette一样棒!我却浇他一盆冷水:Chorus赢不过Celle Palette,你是用什么喇叭?原来他用Lowther。虽然Lowther效率高,很好驱动,但用来鉴别不同放大器的声音表现,它就是属于限制器;接上不同的扩大机,声音表现却无明显差异。著名的LS-3/5a小喇叭也是限制器,拿它来评鉴不同的讯号线或喇叭线诚属难事,可能必须「自我创造」那些线材在声音表现上的不同。

在音响室内想听到透明、清晰的声音,绝非易事。器材素质要高,特别是喇叭,本身就不能有箱音;摆位也要正确。这意味着空间坪数不宜太小,并且最好还有简单的吸音处理。好的空间、好的器材,在加上好的环境处理,就比较有可能呈现音场正确的宽度、深度与高度。这绝对是客观标准,而且放诸四海皆准。


可以用两个字形容

笔者甚拙,不能像成文宪法般,条条列明聆听音响的客观标准。即便列出,可能也有人不同意。若是以两个字来形容,我认为聆听音响一定要精确。器材要精确、空间要精确、搭配摆位也要精确,这样才能将CD或LP上的情报、信息完全展现。看懂吗?所有音响器材都是为了「再生」,但并非为了再生音乐厅的演奏效果,而是再生讯源媒体的效果。这些讯源媒体就是LP胶片、CD/DVD/DVD audio/SACD光盘片、录音带…。在音响器材广告宣传上时有「重现xxxx音乐厅效果」字样,在我看来是真的很有「笑果」。其实音响器材是用来「重现唱片(软件)效果」;所以才有人认为听LP、听CD,都是在听「罐头」音乐,这是有道理的。

唱片公司都有录音专业人员,录制CD时,音响迷对录音师的添油加醋完全不能防止,但聆听音响时却添加调味料,当然就失之精确。所以,不精确不一定不好听,但精确一定好听。

聆听现场演奏与聆听音响还有一个重大差别─音压,某些古典音乐的片段,在ffff强声齐奏时,会出现接近110dB的音压。但很多喇叭却发不出100dB声压水平,所以你想在家里透过音响重建音乐厅效果,经常是痴人说梦。我最近在音乐厅聆赏苏俄「基洛夫」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就很怀疑Dynaudio三音路喇叭是否能发出那种不失真的音压?

某些小喇叭极适合播放韦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但播放霍斯特《行星组曲》的《火星》就窘态百出。如果这位音响迷强词:老子就只爱听《四季》!或是:老子就是不鸟什么音场、深度!或是:老子就爱听患重感冒、有鼻音的男高音!那他真的可以很happy活在他的audio世界里,聆听音响也就真的不需要客观标准了。你可以不理会客观标准的存在,但不能否定客观标准的存在;更不能因自己条件不符,进而去蔑视客观标准的存在。本人虽从事音响二十余年,但也距离Hi-Fi甚远,此生虽可能无法如愿,仍犹在努力以赴。

虽然笔者认同聆听音响有其客观的标准,但也却不能否认聆听音响有其主观的乐趣。例如器材评论,聆听两条电源线、两条讯号线,或换用不同材质的脚锥,或比较一只50元与一只700元的保险丝;甚至贴个第八元素看看有无改善。这种「比较优或劣」的音响行为,专业一点的说法,有点像是A/B test。A/B test在aud

io世界中,是天天都在进行着,这里面90%都是主观的乐趣。A/B test的基础是「Seeing is Believing」,讲成中文就是「眼见为信」。请特别注意那个「见」字,见者,看见也。亦即在做A/B test时,所有动作都在双眼注视之下。例如先插A牌电源线,再换B牌电源线,因试听人一目了然,所以往往也能一语道破:嗯,B牌电源线的低音比较结实。

如果A/B test时完全让你看不见,好比是blind test─盲目测试,你能确实能分辨出两条电源线的声音差异?建议你试试。做盲目测试,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位以耳力试听,一位变动设备;但试听者不能看到设备的变动。比较50元与700元保险丝的音色差异,要先让试听者看见,并确实比较出两者有差异后,才做盲目测试。控制者可用10次变动,例如有5次插入50元fuse,有5次插入700元fuse;或是有7次插入50元fuse,有3次插入700元fuse。对于第八元素到底有无功效,也可以依法泡制。但要把握原则:每次变动,都不能让试听者看见。

除非A/B test的A与B差异甚大,请不要轻易尝试盲目测试。但若是让我试听比较LS-3/5a及Dynaudio三音路喇叭,就算音压调成一样,就算蒙上眼,我仍然有把握分辨出来;就算是 double blind双盲目测试也无所谓;因为两者特性差异极大。举国外盲目测试的实例:美国音响鬼才Bob Caver曾生产过一批具有真空管味的晶体管机,他找了很多管迷试听。透过盲目测试,那些管迷无法正确分辨管机与Caver机的差异。Caver将此结论注明在广告稿,并刊登于Stereophile杂志上。结果立刻受到管机制造商的围剿,Stereophile也不再接受Bob Caver的广告。

你会发现在盲目测试状态下,听音响真的毫无乐趣─因为大多数的A/B test+盲目测试,你根本分辨不出来!
 
建立测试的观念

有些技术派人士,谈到音响的客观标准时,都会提到以仪器做测试。聆听音响,喇叭单体的发声,以及空间(聆听室)的架构,都不是属于电子特性,而是物理特性。并非物理特性不能检测,而是电子特性比较容易建立客观标准。假设有某台综合扩大机,推某喇叭时,低频表现似乎差些。若究其原因,则扩大机与喇叭应该都有问题,扩大机可能是power不够,推不动这对喇叭。但扩大机power够,驱动力不是问题时,那就是喇叭低音不足,理应是更换喇叭。正确的观念是:测试此综合扩大机,接上标准假负载,以讯号产生器及示波器观察;说不定当负载阻抗降低时,此扩大机会因驱动电流不够,造成低频响应衰弱。

低音不够?要怎样才够?你的客厅能放置12英吋低音的三音路落地式喇叭吗?如若不然,你如何期待小喇叭能发出深沉、结实的低音?这是有违物理特性的。将你的小喇叭贴墙摆,再加上驻波的帮忙,你或许还可以听到低音─当然清析度会差很多。因此设计一对「均衡」发声的喇叭就很重要,Dynaudio就有一套,B&W就逊色多了。很多人常听我批评B&W 801,我在《高传真视听》杂志社任职时,杂志社就曾买过一对,它的缺点就是不均衡,一听就知道,后来很便宜就卖了。《音响论坛》的刘总编也承认B&W 801听起来不均衡,但比我晚了至少6年才说。除了B&W 801,杂志社还买过Infinity Kappa 9及Tannoy TD-215,但都不是能发出好声音的喇叭。K9比人还高,215每只重85公斤,最后都便宜出让。制作一对均衡发声的喇叭不容易,有些英国喇叭厂一辈子都弄不出来。B&W 801有救吗?当然有,配合电子分音就帅呆了。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