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Philharmonic音乐厅的声学设计

HiFi秀 | 2016-12-14

1956年纽约Philharmonic音乐厅的声学设计任务提出以后,Beranek即开始对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厅的音质进行了调查,测量。评价和分析研究。在1862年出版的“音乐、声学和建筑“一书[1]中,把54个大厅所区获得的资料总结出若干经验来,提出了音质的评分估计方法,使音质评价工作走上了定量化的道路。同时还指出了大厅内声学亲切感的特殊重要性,它对室内音质的关系比之历来认为主要参量的混响时间和迄今还没有适当定量表达方式(但普遍认为非常重要)的扩散更占有突出重要地位。声学亲切感可由”初始时间隙)在设计图上和建成后大厅内测量得出。

在大型大厅中由于界面之间距离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例如容纳2500到3000人的大厅的宽度一般总在30米左右或以上,平顶高度约15米左右或以上,从混响时间的要求来看这样的尺度往往也是需要的。)因此在正厅池座前部的大片听众席得不到短延迟时间的反射声而感到音质不佳。这一情况在许多大厅内普遍存在,也是长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在50年代初新建或改建的一些大厅中开始考虑了在大厅内采用悬吊式平顶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尝试,并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是在纽约Philharmonic音乐厅中也采用了悬吊式平顶反射板,并且还经过音乐家和声学组成的专业组化了一个星期调音,最后肯定下来,而建成后却受到许多方面的非详。主要是低频太弱了,声音听来有发尖的毛病。最后又邀请另一组改声学家来主持改建工作。并化了很大改建费用(50万美元)。上述缺点终于得到了弥补。

在这个问题上原设计者和改建设计者以及其它声学家们之间的意见很不一致。

根据原设计者的意见,也是过去在悬吊平顶反射板方面有过丰富实践经验的声学家们争辩说,调整反射板的排列方式,和局部地加大板的尺寸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有人对这种反射板的做法从根本上加以怀疑,根据模型试验结果认为低频的反射效果不佳是先天性的。因此根本的问题是限制厅的容量和体积否则音质难以完美。对于这种反射板列阵的反射性能研究还引起了不少声学家的兴趣。负责改建设计的小组,实际上是以M.R.Schroeder为主的意见是根据消声室内用数字计算机方法测量音乐厅的音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强侧墙的反射可能比平顶吊板的作用更好。即可以造成所谓音乐的“拥围感”。因此在改建工作中削弱悬吊反射板(具体措施是把大部分吊板升主高至近乎平顶地位)便可相对地加强侧墙反射,而且认为这些吊板是使大厅低频不足的“致命伤”。改建后用数字计算方法测量表明,低音不足现象有所改善。

大厅是改建好了。听众的意见也平息耻,但是追究音质为什么不良的真正原因和更合理的改进措施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上的争论并未罢休。各方面继之以大量研究工作的开展,使问题的讨论更深入了一步。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