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在今年似乎突然解锁了降噪领域的新技能树,在不久之前的IFA2017中直接搬出了三款不同形态的降噪耳机,丰富了索大好降噪产品线的同时,也一解去年MDR-1000X孤军奋战的困境。不过夹在有着更多突破技术的“降噪豆”和身价最为昂贵的“大哥”WH-1000X M2之间,颈挂式降噪耳机WI-1000X的登场似乎就没有那么出挑。
索尼在今年似乎突然解锁了降噪领域的新技能树,在不久之前的IFA2017中直接搬出了三款不同形态的降噪耳机,丰富了索大好降噪产品线的同时,也一解去年MDR-1000X孤军奋战的困境。不过夹在有着更多突破技术的“降噪豆”和身价最为昂贵的“大哥”WH-1000X M2之间,颈挂式降噪耳机WI-1000X的登场似乎就没有那么出挑。但是既然出生在1000X家族中,WI-1000X又怎么可能默默无闻,那么它低调的形象下是否会藏着一些令人惊艳的能量呢。
给颈挂式耳机一个选择的理由
其实对于颈挂式耳机我们已经见怪不怪,即使不把目光瞥向隔壁品牌,索尼也早已在自家的MDR-XB70BT和MDR-EX750BT身上使用过了类似的设计。由于可以将大多数元件集成在颈环之中,所以这类设计的耳机耳塞更为轻量化,整体佩戴体验也更为牢靠。不过索尼并不打算默守陈规,它们在这样的设计模板上给WI-1000X塞入了更多来自自己的设计元素。
与传统的软质橡胶材质颈环不同,索尼WI-1000X的整个颈环全都设计为金属骨架支撑,并且在骨架内侧贴合后颈处附以一层仿皮材质,这有点类似于头戴式耳机的头梁设计。所以即使WI-1000X的体重达到了71g,已经远超同类型设计的蓝牙耳机,但在我尝试着佩戴了长达五个小时后,颈部也不会感到有太多压力。而且虽然看起来比同类型设计耳机要更为粗壮一些,但不论是使用颈枕还是将其隐藏在衣领下,都不会对舒适感造成什么影响。
在之前使用其它全橡胶材质颈挂式耳机时,由于配重和材质的问题,稍有剧烈运动它们便会在颈部疯狂的甩动,即使日常佩戴,也会有颈环不时瘫倒在肩膀上的尴尬,而材质结构更为稳定的WI-1000X便不会出现此类问题,颈环两端的下倾式设计也很好的贴合了肩颈部,进一步提升了佩戴的稳定性的同时也不会对喉部造成什么困扰。
而最令我感到惊艳的是耳机线的可隐藏式设计,通过颈环两端的凹槽,在收纳时可以将耳塞连接线塞入其中,以此防止耳机线纠缠在一起的烦扰,同时在收纳时,也有效的防止了背包中其他物品对耳机线的磨损。
当然有了这样的结构,索尼终于可以轻松的把线控集成到了WI-1000X颈环之上。通过颈环两端的实体按键,可以对进行切换歌曲、接/挂电话或是选择降噪模式等操作。
小金标加持还有什么好怕?
在以往的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对降噪耳机的音质表现进行多少苛求,因为即使是那些旗舰级降噪耳机,在谈到音质时也不免发怵。但当看到WI-1000X的Hi-Res小金标时,我们的心就已经稳了一半,而翻开它的蓝牙音频传输协议列表就会看到LDAC和aptX HD都赫然在列,看来在戴上WI-1000X之前,我们就已经可以把对它的音质期望值放到一个高位了。当然这些都跟水果家族无缘,所以我们只好选用了一台同级别的三星Galaxy Note8来进行体验。
不过即使是这台最新的Galaxy Note8,在索尼Headphones识别下也只有aptX协议而并非是aptX HD,看来日后还是需要进一步适配,当然这也并不影响我们要进行的体验。如果你喜欢的是Monstercat这类的电子乐,那么索尼的调音风格在WI-1000X中表现的依然十分讨喜,一贯擅长的低频表现在WI-1000X中也没有失手,源源不断的爆发力有时会让你怀疑它是否出自日系品牌之手,下潜深度也远超预期,而且不会出现同样注重低音表现的其它对手出现的用力过猛的现象,与同价位但注重音质的蓝牙耳机相比,WI-1000X也毫不逊色。
当然应对《Firework》这样的流行乐,WI-1000X也算是得心应手,甚至在女声的表现中超出了我对一条降噪耳机的期望值,而在高频处的延展性和解析力上,WI-1000X也能够稳定的把持,不会出现收不住的状态,表现也与同级别任何选手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即使硬要用iPhone手机来进行推动,在AAC下WI-1000X的音质表现与我们以往使用的降噪耳机相比也足够令人满意,不过还是与其他Android手机在听感上有着可以察觉到的差距。不过不论是iPhone还是其他Android手机,WI-1000X在开、关降噪时,音质表现也只会在低频处出现细微差距,不会有明显的区别。而如果想要尽可能的压榨出WI-1000X的最强功力,还可以通过连接线将它变为有线模式,不过对于这样一款耳机,再掏出一根连接线不仅会影响到佩戴体验,也有些本末倒置之感。
媲美头戴式耳机的降噪效果
我们都知道降噪耳机大多使用主动降噪功能配合耳机结构带来的被动降噪辅助实现隔音效果,而在这一理论下,头戴式耳机的包裹式设计往往能带来辅助性更强的被动降噪效果,从而具备天生优势。但在打开WI-1000X的降噪模式后就可以发现,即使在起跑线上不占上风,最终第一梯队的名单中WI-1000X的名号也依然赫然在列。
我们在喧闹的露天咖啡馆打开了WI-1000X的降噪模式,周围嘈杂的人声瞬间被隔离的消失殆尽,即使是旁桌还有些长者在高谈阔论谈笑风生,他们的话语在WI-1000X的隔离下也只剩些许余音可以分辨。而在打开音乐后,便可以有种瞬间隔绝在另一次元的感觉,与我们之前体验的头戴式降噪耳机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
而在车流涌动的市区公路旁,我们再次打开了降噪模式,对于车流的路噪和发动机噪音,WI-1000X的隔绝并不算是十分干净,但至少可以让那些尖锐的咆哮声不再刺耳,能让人在过分嘈杂的环境中稍稍静下心来。就单纯的降噪效果来说,WI-1000X甚至有实力与前辈MDR-1000X匹敌。当然实际上我们还是建议在这样的闹市中摘下耳机或是关闭降噪模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道路状况中。
如果嫌弃手动操作过于麻烦,我们还可以像之前的“降噪豆”那样在手机端的Headphones中选择打开环境声音控制模式,在我们行走时,它可以检测并判定使用者的运动状态,并自行切换使用场景。比如在行走时,它就可以控制耳机开启部分环境音,来让我们能够留意到周围声音反馈来的路况信息。而就体验而言,无论是静止、行走还是坐上出租车,Headphones都可以比较迅速并且精准的识别和切换使用场景。
当然系统自行设定的情景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如果只是需要留意特定方位的声音,则可以选择开启声音位置控制。不过在这一模式下,WI-1000X将会切换到“稳定连接优先”模式,虽然不易察觉,但实际上还是会对音质表现造成些许影响。同时根据官方的数据,WI-1000X在降噪模式下可以维持大约10个小时的续航,在关闭降噪功能下则可以实现长达14小时的续航。不过在变更为有线模式后,WI-1000X也依然需要消耗自身电池电量,当然没有了无线传输和解码的拖累,在开启降噪下续航能力还是会有三到四个小时的提升。
让我们打开降噪耳机新的大门
以往在谈论起降噪耳机时,我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大耳罩”们辅助加强的降噪效果以及比自己身价低上一档的音质表现,但WI-1000X的出现扭转了我们以往的那些固有的观念,它同时兼顾了佩戴的舒适性、连接稳定性、降噪效果以及高音质表现,并且全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素质表现。WI-1000X的出现像是索尼打开的一扇新的降噪耳机的大门,让那些苛求音质的用户们也有了选择一款降噪耳机的理由。再加上2299元的身价,即使刻意的去挑剔,我们都很难去找到一个拒绝它的理由。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