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勃拉姆斯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
在勃拉姆斯的第二号交响曲中,哀怨,阴沉和豪迈让位于宁静的田园气息。
富特文格勒力求贯彻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表现生命的奥妙,天地间的喜悦和大自然的光明。即使是勃拉姆斯惯有的"焦虑不安"段落也被大师处理得沉稳自如,音乐犹如无穷无尽的河流,一气呵成。
勃拉姆斯第二号交响曲的最佳演出毫无疑问属于1945年的WPO在维也纳的演出,演出时间和无与伦比的战时勃一相差仅仅一周,是富特文格勒战时全世界范围的最后一场音乐会的曲目之一,并且非常幸运地由奥地利广播电台全部录音。这场演出激情,理性,情感全面绽开,完美无缺。
1945 WPO版相当普及,而1948年的这一版本难于名状之处使它显得很特别,也比较少见。对我个人来说:她相当有趣----因为这是富特文格勒与当年DECCA唱片录音师展开斗争的产物。
富特文格勒讨厌录音举世闻名,但只有这张唱片的存在客观地反映了他与技术,商业抗衡的结果的真实面貌。LPO的演出在大师的带领下仍然平衡畅顺,高于此乐团的低下声誉----当然,和其他乐团的现场演出仍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过这不是重点。这张唱片的总氛围朦胧极了!弦乐音响淡薄得令人吃惊!富特文格勒的几乎所有勃拉拇斯作品录音都非常生动清晰,仅此一张完全浑浊不清,令人如坠五层雾不知所以。而且:很显然这不是母带转制那么简单的问题。
在录音过程,富特文格勒和录音师奥洛夫激烈地争吵:奥洛夫竭力说服大师服从当时已经经过许多实验,相当成熟的录音手法;而富特文格勒则坚持把原定的六支麦克风减至一支,并主张高高地悬在乐团的中心。剩余的五支......要用也可以,一律分开!并且至关重要的:要移到富特文格勒看不见的地方。
这样方法简直不可思议----即使是没有立体声录音概念的年代,一支麦克风的覆盖范围能有多大?结果可想而知:大家对这张唱片的古怪音响深感困惑,尤其因为它出自当时录音技术明显占优势的DECCA。
如同其他的所有人,对大师的具体作为我非常费解。我倒是曾经听说过有这样一个天价级别的扬声器系统:它不受任何场地和方向的影响都可以发出完美音色(理论上来说把它放在墙里面都可以)----如果富特文格勒的脑子里有这种概念未必也超前得太不可思议了。不过,从艺术家和技术两者的关系上来说,我认可大师的实验精神。
并不象许多人想当然地觉得现在可以无所顾忌:在任何年代艺术家都严格地受到技术的限制。艺术家服从技术意味着将手脚层层捆绑,思绪停滞不前,但失败几率可以减至最低;挑战技术限制将意味着拿自己作品存活的几率当赌注,有可能成功是惊世骇俗级别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失败是必然。艺术家愿意作出什么选择,全视乎在两者之间如何取舍。
我认可大师的实验精神并不单指对录音技术的挑战----他从来不畏惧怀疑总谱,从来不轻信任何标记,从来也不迷信作曲家的判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曾经写信给作曲家要求取消一首交响曲的末乐章,然后把二三乐章颠倒过来(不过最后作曲家没有同意)。这其实是富特文格勒的作品永远处于"再创造"而不是"再现"的层面上的根本原因之一。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