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

HiFi秀 | 2018-4-12

d小调第五交响曲,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于1937年。

didi.jpg

d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革命交响曲,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命运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下,肖斯塔科维奇仍是一位贫民,过着悲惨的流浪生活。1936年演出时,斯大林出席观看了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莫斯科的首演,第一幕还没结束便愤然离场。1月28日,一篇题为《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出现在《真理报》上,对这部歌剧及其作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所有人都知道这篇未署名文章的背后是谁,风向一下转变,各大报纸和乐评人纷纷对《真理报》利爪下的猎物口诛笔伐,各省的工人与农民聚集在广场上扬声抗议,转眼之间,肖斯塔科维奇变成了"人民的敌人"。 一年后,作为赎罪,他完成了《第五交响乐》,将它献给斯大林。这部作品为他赢回了一度失去的声誉,令他正式成为苏联音乐界第一人。

dddd.jpg

d小调第五交响曲其戏剧性、尖锐的弦乐跨度主题似乎预示着矛盾紧张的悲剧厮杀即将上演,然而从乐队深处浮现出一段歌咏旋律,如同从遥远年代飘来的神秘歌曲--那绝不是游吟诗人的调情歌谣,而是支离破碎、带有尖利、意外的变调与离调的高难度咏叹,发出受伤金丝雀喉咙里的颤音,随即转化为崇高、静思、几乎休止的音型缓慢流动,又意外地转变为一阵急速、阵雨、戏谑般的运动。随着交响曲的展开,孤独肖氏那分裂的古怪形象跃然出现:一半在充满猜忌和恐惧的古拉格群岛般的无情现实里漠然地戴着眼镜屏息静气逆来顺受,另一半却在抽象音响中尽情地质问、嘲讽、痛快淋漓地爆发灵魂的热量。

d小调第五交响曲没有像肖氏其后创作的几部交响曲那样在苏维埃作曲家协会内部掀起集体成员辩论,但由于官方现实主义反映论艺术观点向来认为无具体内容、无鲜明形象旋律的音乐十分可疑,结果导致大家的批评口径最终还是渐渐趋于严厉--著名作家亚历山大·法捷耶夫都能洞察秋毫地指出:"乐曲结尾部分听起来不像是指出了走向庆祝和胜利的出路,而似乎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进行惩罚和复仇。"

从各种的文献研究中,音乐界学者几乎无可置疑地认同,肖斯塔科维奇这首作品是"为世所逼",是要讨悦当权者的意识形态,亦要为自己日后的生计而产生的妥协作品。其中第四乐章被塑造出的热闹、光明和胜利的气氛,在他后来出版的自传录《证言》(Testimony)中有以下的解说:这(种欢乐)是被逼的。正如在《鲍里斯·戈杜诺夫》中受威吓的情形。它好像有人在用一根棍子,一边敲着你一边说,"你的责任就是要喜乐,你的责任就是要喜乐。"于是,纵然你尝试突围,但在不稳固的形势下,你只好跟随大队,口中喃喃的对自己说:"你的责任就是要喜乐,你的责任就是要喜乐。

乐章末段由木管和弦乐的重复 "A" 音,便是一个隐藏的象征意义。铜管乐所吹奏的旋律,是来自他的一首歌曲《重生》(Rebirth),但配上另一首称为"野蛮的画家"的歌词,其中的内容指野蛮的画家把天才所画的图画都涂黑了。作曲家所指的"野蛮的画家"和"天才",分别就是指斯大林和作曲家本人。 歌词最后结局是野蛮画家的作品被唾弃,而天才的作品则得以重生。这样的解释,很明显和官方所说,是一首完全正面的作品互相违背。

在其他三个乐章中,亦可在其他乐章的细节上看到肖斯塔科维奇并非全心创作一首为讨好史大林政权以换取重返苏联的音乐乐坛的作品。就如第一乐章中段的进行曲乐段,节奏虽然整齐,但听起来带点滑稽的步代;第三乐章所采用的,并不是叙述工人阶级或者先进模范的思想斗争,却以萦绕心头、满怀乡怨兼且矫揉造作的慢板取代,这种创作手法其实正正就是官方所不容许的"形式主义",但在其他乐章所组成的一体化下(特别作为全首乐曲的惟一慢板乐章),终于亦成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

热门标签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乡村骑士》

HiFi秀

《浮士德》

HiFi秀

梁祝

HiFi秀